从传统临床模式到广域临床模式:深圳市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实践路径探究

[日期:2022-12-30 16:38:00]   来源:坪山社工网  作者:admin   阅读:[字体: ]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深圳市学生数量大规模增长(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校学生256.21万人,同比增长5.8%),其成长问题(如人际交往、性的诱惑、职业生涯发展、自我形象建立及社会责任感树立等)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同时,伴随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次生伤害,学生心理能力趋于脆弱,引发了其心理障碍及偏差行为等。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选择。

深圳学校社会工作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在回应学生成长问题中探索了“多元动态脉络”取向下的本土实践路径,并以学生支持与辅导服务为主,尝试构建广域临床模式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模式,以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的发展目标。本文阐述了深圳市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总结出目前存在的实务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为其他地域提供借鉴参考。

图片
深圳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图片

深圳学校社会工作嵌入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边缘模糊角色转向专业自主性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即以岗位辅助工作为主的边缘嵌入阶段、以小专项服务为主的浅层嵌入阶段、以“家-校-企-社”多方联动与全面辐射为主的深度嵌入阶段、迈向专业自主性嵌入的探索阶段。随着“嵌入-建构-自主”的本土实践路径探索,深圳学校社会工作迈入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边缘化、辅助性的启动期

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促进深圳社工发展的“1+7”文件,并在教育领域推行试点工作,鼓励多元参与构建学校社会工作体系。2008年深圳市通过民政部门购买服务方式引入首批学校社工,12名社工派驻到光明区13所公立学校开展服务。由此,学校社工开始了以岗位服务为主的边缘嵌入阶段,即在德育部门管理下承担日常行政工作,但专业技能难以施展、自我效能感较低。同时,学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低、角色定位模糊、不受学校重视和认可,成为学校系统中的“边缘人”。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社工在软性嵌入德育体系中,仍需获得专业生存空间,并完成政府期待和专业期待的协同发展。

(二)项目化为主的专业探索期

经过初期探索,学校社工受政策制约、专业性不足及定位模糊等因素影响,难以发挥专业作用。对此,政府开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学校社会工作岗位,加大资金投入与福利保障力度,并开始了项目化的政府购买服务。由此,学校社工开始了以小专项服务为主的浅层嵌入阶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尝试与学校德育工作接轨,提高学校领导及教职工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可,为专业服务介入寻找合适的行动空间。如2009年深圳市教育局与社工机构合作启动中小学生危机干预项目,帮助遭受危机事件影响的学生走出心理阴霾。同时,透过项目购买的专业实践与成效评估,促使政府、学校、社工机构等多元主体开始认识到专业有效性。

(三)群体多样化的全面辐射期

在专业化职业化的探索中,随着专业人才队伍的扩张、服务项目数量的增多及服务规模的加大,深圳学校社工的各项运作机制也在逐步完善,社会知晓度显著提升。比如,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在校学生,从一般学生扩展到特殊学生,逐步提升了服务覆盖率,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专业服务。又如,在经历普适性服务转向特色项目过程中,形成了教育辅导领域的核心特色项目,对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者(如教师与家长)开展同步服务。由此,深圳学校社会工作进入了以“家-校-企-社”多方联动与全面辐射为主的深度嵌入阶段,并面向多个群体开展有效的专业服务。

(四)场域延伸的自主发展期

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行动计划》,鼓励学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社工进校园”,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年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关于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若干措施》,明确教育辅导领域按照“一校一社工”原则配备,12月选举成立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教育辅导专业委员会。与此同时,深圳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进一步规范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及保障各相关主体的权益,开始提供以教育辅导为主的专业服务,将实践场域延伸至学生家庭和社区。如此,学校社工可以透过团体辅导、小组活动、个案工作等方法寻求专业自主性,从点到面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联动网络,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2021年我国出台和修订了多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法规,也为学校社会工作将服务延伸至家庭,开展丰富多元活动提供了契机。比如,学校社工配合“双减”政策,发展特色服务并推动多元服务板块的创新;又如,在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指导下,社工对学生家长开展了亲职辅导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由此,深圳学校社工迈向专业自主性嵌入阶段,在实践场域延伸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21年9月30日,深圳共有19家社工机构开展教育辅导领域社工服务,累计建档24072个个案,开展探访及辅导84454次,小组5503个、活动78648场、服务总量达3528473人次(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

图片
“传统至广域”的实务模式发展
图片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深圳市学校社工在“多元动态脉络”取向的本土化构建过程中,开展了以传统临床模式为核心的专业实践,并开始转向广域临床模式。即在复杂的学生问题与多层面政策推动下,学校社工从学生本位转变为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逐渐探索广域临床模式四个象限的实务发展,以在综融性社会工作实务观的指导下全面回应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见下图)。

图片

(一)以传统临床模式为主的服务介入

传统临床模式又称为传统治疗模式,即向具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直接服务或治疗,着重于学生与社工的关系,并主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来开展服务,协助学生调适个人问题,以提升其个人的社会功能与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传统临床模式根据心理分析、心理社会等理论,以学生个人为主体、涵盖父母和家人,探讨学生受困的根源问题。如此,学校社工常采用一对一的专业介入方法和策略,扮演使能者、支持者、合作者及被咨询者等角色,以帮助受困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以深圳教育辅导领域的实务为例,社工主要采用传统临床模式,着重于“社工-学生-家庭”开展个案介入,但在理论运用上突破了传统临床模式的理论范式,以解决学生的各种情绪与社会问题、精神障碍及偏差行为等。如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举办的2022年教育辅导领域征文中,70%以上的文章与案例均以个别学生或问题学生为对象实施个案辅导。但在理论运用中,除了运用传统临床实务模式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ABC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等),也采用了综融性理论范式下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如增能理论、优势视角、叙事治疗、游戏治疗、历奇辅导与园艺治疗等),以有效回应当今学生成长的复杂问题。具体来看,社工主要采用叙事疗法、危机干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并在优势视角、抗逆力理论等指导下,协助其恢复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针对多动症、自闭症或偏差行为学生,社工通过正面文化、认知行为疗法、感统训练等方法,给予学生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陪伴其克服困难,以在学校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效能,获得最佳的学校生活体验。

(二)转向广域临床模式的实务探索

在学校社工实务探索中,因传统临床模式过于强调心理辅导范式,忽略了生态系统对学生的影响,未能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主体性、能力及资源,致使部分服务缺乏可持续性或者效果不佳。对此,在对传统临床模式的完善中则衍生了社区学校模式、学校变迁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同时透过上述四个模式的高度提炼和再构,学校社工已形成了“重视影响学生所有系统”的整合融通式的广域临床模式,即通过联合家、校、社来减少环境的风险因子,并促使广域临床模式成为了21世纪学校社工实践的基本取向。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学校社工也开始探索广域临床模式的本土化应用。如通过与老师、家长、朋辈系统合作及整合社会资源,尝试改变家、校、社三大场域,以家长委员会的培育、双工联动、社区共融与政策倡导等方式,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来回应学生的发展问题。

图片
实务问题及对策建议
图片

基于传统临床模式,深圳学校社工开展了多样化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注意到学生、学校与环境体系影响,尝试探索跨界合作、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服务及实务创新。但是,从服务质量看,深圳学校社工也存在某些不足,如理论分析和运用较简单、服务有效性测量不充分及囿于传统临床模式的狭隘视角等。对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回应学生复杂的成长问题,推动学校社会工作迈向高质量的发展。

(一)从案例的理论运用看

从深圳教育辅导领域看,某些实务案例存在着理论分析抽象、理论与实践脱节、策略运用较简单等问题,难以充分呈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如学校社工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家庭治疗、叙事治疗、增能及优势视角等理论时,未能充分展现理论运用的过程,而是简略地解释理论概念及框架。为此,建议学校社工需要透过案例全过程展现来强化理论学习的运用,并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以此提升其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能力。

(二)从服务的有效性看

在实务探索中,深圳学校社工已形成了优秀案例、经验模式与服务手册等,但部分案例缺乏科学工具和方法来实施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致使服务干预的有效性呈现不足。对此,学校社工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尝试构建本土化的测量工具与评估体系中探索循证为本的实践研究。由此,用证据说明学校社工介入的有效性、专业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三)从传统临床模式看

深圳学校社工因以传统临床模式为主开展服务,将问题主要归因于学生与家庭,对学校与社区系统的影响关注不深入,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导致服务的可持续性不足与效果欠佳,难以有效回应学生复杂的成长问题。因此,建议深圳学校社工应从传统临床模式逐步转向广域临床模式,并在个体、生态环境及其双向互动中探索精细化服务,以形成一种家、校、社互动的教育共同体与综融性的实务模式。由此,在整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及政策倡导等方法中构建学生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体系,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形塑其完美人格及推动学校社工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晓凤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关佩珍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12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