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技巧在“习得性无助”群体服务中的运用

[日期:2018-06-30 10:27:00]   来源:坪山社工网  作者:admin   阅读:[字体: ]

“习得性无助”一词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经典实验:最初实验者将一只狗关进笼子里,只要打开警报器,就同时给以剧烈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因无法逃避电击,难受无比。如此几次重复,只要警报器一响,即便是电击前事先把笼子打开,狗也不会逃离。更奇怪的是不等电击出现,狗就瘫倒在地不停呻吟、颤抖。这种原本可以主动地避免却因为长期处于绝望中而选择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的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


社会工作服务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服务对象,诸如自暴自弃的闲散青少年、复吸的瘾君子、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默默承受家暴的妻子与老人等。他们在生活中反复遭遇挫折,逐渐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沉溺于“无助”的漩涡之中。较轻的后果是,服务对象因长期处于“无助”的心理状态,其精神健康和社会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的后果是,服务对象在面临各种人身伤害和危险时,丧失了自救的能力。

个案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服务对象及其家庭为服务核心的社会工作手法,在与服务对象互动中能给予其最直接且面对面的支持和援助, 对正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的服务对象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结合个案社会工作手法,本文具体分享一些针对“习得性无助”服务群体的实务工作技巧。



建立专业服务关系的技巧

专业服务关系的确立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个基础。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服务的深入; 另一方面良好的服务关系本身也具有“治疗”功能,它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去促成社工与服务对象共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呢?

共情是第一要素。共情是指一种能深入服务对象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习得性无助”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与人生境遇各有不同,对于“无助”事件的感受也各有不同,社工应在秉承价值中立的基础上,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透过他们的视角去体验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服务对象的信赖,进一步开展服务。

建立关系的第二个要素是“阻止伤害继续”。习得性无助事件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一种是服务对象主动行为受挫,比如求职失败、努力得不到回报等;另一种是被动行为受到环境压制或伤害,比如家暴、校园欺凌等。面对这两种情况, 尤其第二种情况,“阻止伤害继续” 是首要任务,因为如果连服务对象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那就谈不上问题的解决,也谈不上建立服务关系了。

建立关系的第三个要素是“让服务对象感受陪伴”。“习得性无助” 服务对象的无助感是一种常态,无助不仅仅是一个人时,也包括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孤独和绝望,他们的无助不单单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手足无措,同时也是在一群人中被孤立、被冷落的心灰意冷。“让服务对象感受陪伴”需要社工采取真诚的行动,在服务对象面对问题时及时传递关怀、发送愿意共同进退的信号,这一点尤为重要。

建立关系的第四个要素是“注入希望”。“注入希望”不是盲目承诺和“画大饼”。“注入希望”是指社工通过表明愿意陪伴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社工的专业助人手法,去帮助服务对象分析并且明白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的可能性。其中,客观介绍社工的专业助人手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以及利用“榜样效应”介绍成功的案例,都是十分有效的。


澄清问题和需求评估技巧

帮助“习得性无助”服务对象澄清问题,即为个案服务工作过程的预估以及问题的诊断环节。“习得性无助”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归因方式上存在问题,但很多服务对象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如许多遇到家暴的妇女,她们时常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受到了暴力对待,或只怪自己这辈子遇到了错的人,谁也帮不了她。又如多次求职失败的毕业生,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绝对不可能找到工作。

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理性情绪治疗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在介入这类服务群体时,需要帮助服务对象理清A BC 模型。需要注意的是,社工在帮助服务对象澄清问题时,首先应该尊重和接纳服务对象因A(即诱发事件)产生的恐惧和无助,即让服务对象倍感无助的事件所带来的情绪体验, 切勿将自己的判断或直接将服务对象的感受定义为B(即不合理信念),不合理的信念与服务对象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两回事。


协同制订服务计划的技巧

之所以强调“协同”或共同参与, 是因为“习得性无助”服务对象总是逃避问题,如果只是社工单方面制订服务计划,容易让服务对象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服务对象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订服务计划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明确目标,目标细化。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让服务对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许多“习得性无助”个案,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后,很容易泛化,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比如求职无助的毕业生, 他们可能在工作能力上否定自己, 也可能在生活能力上否定自己,最终全面否定自己,这种绝对化和泛化的思想,很容易让服务对象迷失。社工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在帮助服务对象澄清问题后要将问题细化, 分清主次,这样才有助于服务对象正视问题。

二是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服务对象的“习得性无助”不是一日造成的,是一种长期绝望的状态, 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目标设置过高过急都容易加深服务对象的逃避心理,甚至会加深服务对象的恐惧与绝望。而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设置目标梯度,能够让服务对象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计划执行的技巧

在制订服务计划之后,社工便进入了计划的执行和服务的直接干预阶段,这个阶段社工应该注重“优势视角”“增能”技巧的运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有其共通之处, 都认为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且他们的能力不是助人者给予的。社工可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优势视角” 侧重于社工与服务对象共同探索一个存在改变和改善的可能,是一个注入希望和获得抵御风险能力的过程,它注重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已有的优势资源。而在“增能” 过程中,社工更强调鼓励服务对象与“不平等”对话,去主动寻求资源, 获得对抗风险的可能,社工应该告知或帮助服务对象或一同探索其应有的权利、责任、维权渠道。


结案技巧

“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负面强化过程,它危害的可怕之处在于持续性地压制服务对象,剥夺服务对象应对风险和面对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应以消除伤害为最终目标。正如处理家暴案例时,我们不是以惩治施暴者、终止伤害为服务的最终目标, 而是以培养服务对象的独立人格和获取对抗侵害的能力作为结束。因此,在服务对象面对“习得性无助事件”取得突破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草草结案,而是应该加强和巩固服务对象的这种能力。就已获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成效巩固,对未来增强服务对象解决相同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即将结案前, 逐步减少干预、鼓励独立应对事件、提前告知、做好结案情绪疏导等方面都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依赖、防止服务成效“退行”的又一重要工作。

帮助“习得性无助”的服务对象, 仅仅是在各个环节中注重技巧性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社工还应尊重、接纳和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充满耐心。只有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重视服务对象此时此刻所面临的“无助”,才能真正帮到服务对象。


 余立洲 中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