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各级民政部门加快建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4.3万多名持证社工,同时还成立51个省、市、县级社会工作行业协会。报道称,广东社会工作的“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类似的报道,也出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投入较多的省市。
不过,持证人数能否反映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按理说,从业者多寡应该可以反映一个行业的兴旺与否,但持证者并不总是等于从业者或者在岗者。类似的,在一个地方,能否用持证教师人数来描述其教育事业发展?退休教师手上也拿着资格证,但这些证与中小学里有多少符合资质的教师在上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同理,有四万多人持社工证,他们是否都在当社工呢?更何况,现在当教师都得持证上岗,而当社工没有这个硬性规定,总持证人数与有多少持证社工在服务居民实在关系不大。
上述报道还提到,广东共设置社工岗位数“1.66万个”,这只是略多于持证数的三分一。当然,在广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有岗位制也有项目制,岗位数主要反映前一类。但考虑到深圳和东莞都是岗位制的代表城市,并且在购买量上起码占了珠三角半壁江山,那么,在岗社工人数远少于持证人数,应该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
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社工行业的发展除了看人够不够多,还得看专业化程度。一个行业的专业程度,首先是入行的专业门槛,这也是社工与义工的最大区别所在。可惜,与国际同行相比,在中国当社工或者考社工证都没有专业门槛,其它专业的人也可以来当、来考。因此,用是否持证来衡量在岗社工的专业水平,似非最佳指标。一个替代的标准是用专业背景进行衡量,广东一些地方政府近年已要求社工机构招聘新人时必须对专业背景有所要求,这是个必然的趋势。但一下子没有这么多社工专业的学生毕业,该怎么办?上述报道也给了答案——“全省已有3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社工专业”,各级院系马上转型,增加供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间有那么多开社工专业,师资跟得上吗?在社会工作发达的国家,一家学校要开设社工学位课程,要先把师资团队和课程设置等材料交给一个由行内资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审批,在中国这个程序暂时还没有。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还可能出现经济下行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前不久,习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需要多种多类的社会服务,以应对或缓和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中显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可见,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毋须多言,而把社会工作的从业人数做实,确保他们都接受了足够专业的训练,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来源:中国社工时报 作者:中山大学副教授 陈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