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对于社会工作都说了啥

[日期:2016-01-29 15:43:48]   来源:坪山社工网  作者:admin   阅读:[字体: ]

1月25日10时民政部举行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5年工作情况,发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国家专项“十二五”规划落实情况,前瞻“十三五”相关业务发展前景,并答记者问。那么本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哪些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内容呢,小编为大家简要进行了整理。


1、社工人才数量

全国有47429人取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证书,全国持证社工突破20万人。


2、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快速发展,跨越新台阶

发布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志愿服务记录和中长期规划等指导性意见规范。截至2015年底,民办社工机构达4600多家,开设社工岗位18万个,持证社工20多万人。注册志愿者达660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站点)近30万个。选派3000名社工到中西部240多个国家贫困县开展服务。


3、社区服务体制机制持续创新

各地建立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了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逐步完善。


4、“十三五”期间相关指标及战略任务

“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具体指标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关于战略任务阐述中,提出重点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保障儿童权益,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创新社区治理和发展基层民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科学设置行政区划等10个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布局谋划。


附 件:

民政部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全文


[陈日发]按照以往惯例,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我先就去年工作向大家做一个通报。


2015年,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基本民生持续改善。截至11月底,全国城市、农村低保月人均标准分别达到439元、255元,同比增长9.5%、14.7%;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98元、139元,同比增长12%、15.8%。前三季度全国共实施医疗救助4550万人次;有442.7万户次家庭获得临时救助。启动5次救灾预警响应和20次应急响应,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37.2万人次。


二是相关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提供政策建议,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了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的文件,中办印发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有8个省份依法有序完成了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47429人取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证书,全国持证社工突破20万人。


三是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坚定有力。残疾军人、“三红”、“三属”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同比平均提高20%,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10%;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经费同比增长48%、41%,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10%、160%;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安置对象达到908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了44%。


四是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序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完成了津冀线等14条省界联检任务。协调做好澳门特别行政区陆地界线有关工作。制定了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措施,积极开展受监护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规范了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条件,印发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基本完成了对1994年以后纸质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补录工作。


关于今年的工作,民政部印发的2016工作要点已经做了详细的部署。有关事项我就通报到这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冯亚平司长发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两个国家级规划落实情况,介绍民政业务“十三五”发展前景。大家欢迎!


[冯亚平]大家上午好!现在我向大家通报民政“十二五”相关规划完成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参与下,民政部党组和全国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十二五”国家《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狠抓“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落实,民政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我介绍两方面情况:


一、“十二五”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养老服务床位数预计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30.3张,比2010年底增长了70.3%,实现了养老床位千分之三十的规划目标。


二是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标准达到450.1元,比2010年末的251.2元增长79.2%,年均增长率达到12.5%;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达到3182.3元,比2010年末的1404元增长126.7%,年均增长率达到17.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都超额完成了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三是全国共有各类城乡社区服务机构27.4万个,比2010年增长79%。但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规划指标是90%,实际完成预计是82.1%。主要原因是老旧小区改造难度大,各级政府投入不足。


但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规划指标是90%,实际完成预计是82.1%。主要原因是老旧小区改造难度大,各级政府投入不足。


二、“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养老服务政策密集推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委相继制发养老服务政策文件30余件,为发展养老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仅中央预算内投资就投入108亿元、各级彩票公益金投入285亿元。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和试点工作蓬勃开展,全国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达到278.4万张,是2010年的48倍。以“幸福互助院”、“家院互融”等为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全面推开。


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开展社区减负、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等中央文件陆续出台,政府公共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社区,社区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多元丰富,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社区居民办理社保、救助等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三是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升,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扩展医疗救助制度覆盖面,城乡低保标准、认定、审批等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截止2015年底,城乡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分别达到了303.4元和144.6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达到5883元和4388元,有力保障了6611.1万成乡低保对象、517.5万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十二五”期间,直接实施医疗救助1.1亿人次。


四是残疾人、孤儿福利不断发展完善,成效较为显著。国务院出台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了国家层面第一个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儿童福利制度继续向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拓展,全国普遍实现机构集中养育儿童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散居孤儿不低于600元的养育标准。


五是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力。退役士兵、抚恤优待、烈士褒扬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给5万多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公布了两批1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两批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单,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名单。隆重举行了两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接、安葬仪式。2015年,中央财政第22次提高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第25次提高烈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和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生活补助标准,平均增幅达20%。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达到899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42.5%。


六是社会组织平稳较快发展,迎来最佳时期。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稳步推进等级管理制度改革,中央财政安排了8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5万个,依法取缔150个。


七是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启动38次救灾预警响应和158次应急响应,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510.1万人次,高效有序应对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以及暴雨洪涝、台风、山体滑坡、干旱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中西部1096个多灾易灾县购置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创建了655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了68.25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八是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新作为。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办理了110件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事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有序推进。流浪乞讨人员街面救助、医疗救治、身份查询等实现制度化管理。全国95%以上的地级市和54%以上的县设立了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逐步开展。规范殡葬服务价格,全面推行惠民殡葬。


九是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快速发展,跨越新台阶。 发布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志愿服务记录和中长期规划等指导性意见规范。截至2015年底,民办社工机构达4600多家,开设社工岗位18万个,持证社工20多万人。注册志愿者达660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站点)近30万个。选派3000名社工到中西部240多个国家贫困县开展服务。


我的通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日发]谢谢冯司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三位发布人都很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请问刘司长,“十三五”期间民政部在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计划?能不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刘勇]目前,民政部正在抓紧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设施全覆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要达到100%,这一指标也将列入正在编制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时期,各地将继续加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每一个城市社区,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实现全覆盖。二是人群全覆盖。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居住证制度实施,“十三五”时期,要通过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为全体社区常住人口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努力实现社区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是服务精细化。“十三五”时期,要通过持续推动社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丰富社区服务手段、努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便捷化、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化,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问刘司长,关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规划里面提到,要把所有的针对社区的服务,包括一些综合的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整合到一起,避免重复建设,请问现在进展情况如何?

[刘勇]这里我想多说几句,《“十二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社会各界、社区组织、广大社区居民的大力参与支持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里边比较突出的几点:第一,社区服务综合性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共有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1万个,较2010年增加2.6万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2.12%。第二,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各地注重加强社区工作者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建设,建立了一支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为骨干、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第三,社区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社区信息化建设任务部署,重点抓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在优化社区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第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各地建立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了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逐步完善。您在问题中提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是“十二五”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亮点。文件明确,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均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提供,强调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这一要求符合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集约节约、综合利用、便民高效的工作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广大社区居民的衷心欢迎。“十二五”期间,各地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办事大厅,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办理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在内的公共事项,提供“一窗式”公共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警务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维修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网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支持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困难帮扶等志愿互助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置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活动和办公场所,设立居民议事室、志愿者活动室、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室等,为社区居民开展居民自治活动提供场地保障。经过5年的努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中国青年报记者]请问冯司长,能否简要介绍下“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发展规划?有哪些具体指标、战略任务和工程项目。


[冯亚平]大家知道,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改革迈向了深水区,应该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社会发展前景仍然广阔,所以我们判断,“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机遇要大于挑战。所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来统筹规划民政规划工作。重点五个规划,“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筹编制城乡社区服务、民政标准化、福利彩票、民政立法等相关规划。围绕这些规划,我们初步确定了“十三五”民政事业的一些重点指标、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发展指标共16个,包括:

1.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2.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3.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4.医疗救助重点对象年人均筹资增长率为18.5%。5.年均遗体火化率为53.5%。6.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5%。7.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县级行政区域覆盖率达到70%。

8.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大于1.3%。9.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1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到50%。11.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60%。1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30%。13.每万人社会组织数达到6.5个。14.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数量达到5万个。15.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6.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的比例达到13%。这些指标为民政工作设定了量化任务,是我们事业的推动力,也具有导向性作用。

战略任务,重点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保障儿童权益,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创新社区治理和发展基层民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科学设置行政区划等10个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布局谋划。“十三五”要重点推动实施4项重大工程。一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支持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设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光荣院、农村敬老院建设等设施建设。二是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公共殡仪馆新建或改扩建、火化炉环保改造和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建设。

三是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儿童福利设施、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农村三留守人员服务保护设施和精神卫生福利服务设施建设。

四是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是在完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基础上,支持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快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谢谢大家。


[中新社记者]请问甄主任,刚刚冯司长也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养老床数实现了多少张。

但是据有些媒体报道,说一部分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存在床位闲置现象,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民政部门有哪些解决的措施呢?


[甄炳亮]“十二五”期间养老床位数确实发展非常快,从数量角度看,圆满实现了“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达到了669万张,达到了每千名老人30.3张。正如你所说,同时也存在一些床位空置率高的现象,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我们部分地区在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时候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布局,就是说分区、分级、分类的布局没有。所以可能有一些民间资本进入的时候,盲目的投资、做大项目,做了一些床位数非常大的项目,而这些项目本身其实和当地老人的状况,经济状况、需求状况并没有对应起来,所以这些设施会空床率高。

二是,我们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时候,这些社会力量,有的因为城内的区域,老城区已经没有空间了,在一些所谓的空气非常好的地方,但是这些机构又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比如城市的近郊区甚至远郊区建立一些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很可能空置床位数高,因为这些机构子女去看望老人或者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不具备条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是,我们有一些养老设施条件有限,医护力量有限,只能满足于老年人能够自理老人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这些老人真要是失能、失智,半失能的时候,靠这些机构养老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医护的条件和医护力量,正常老人一般都会在家里面养老,不会多花几千块钱住这些机构,而真正需要去住的这些失能老人又不具备条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比如像农村,我们现在敬老院原来面向的是无保户提供养老服务,现在我们在提倡敬老院面向社会老人,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中心,我觉得,一个是发展有一个过程,二是敬老院本身的条件也非常有限,我们多数的敬老院原来都是在乡镇一级统筹,后来上升到县财政的统筹,实际上县财政现在普遍的条件一般,给敬老院的投入也非常的有限。我觉得这些敬老院,你想让他能够为高龄、失能、失智或者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这种养老兼康复的一些服务,我觉得这个现在条件也不具备,这也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现在公布的669万张养老的床位数,实际涵盖了我们相当比例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床位数。我们在统计材料里,社区日间照料,社区留宿的和不留宿的床位数有278.4万张,实际上社区不留宿的床位数晚上是不住人的,但是统计的时候说晚上是空着的,事实上本身就是空着的,这个可能也加重了空床率的比例。

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是“十二五”期间新发展起来的,因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的政策也多,鼓励倡导的也多,社会氛围也逐步的在形成。我们大概现在民办养老机构有13000多家,非常大的比例是“十二五”期间发展起来的,这些养老机构我觉得从新建、开业到老人入住率比例提高有一个过程,起码我估计得有3—5年的时间,因为还要宣传,老百姓也要看,这方面我觉得也是一个原因。在中国我觉得养老机构或者说养老床位数是不是多了?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多。但是关键是我们现在的结构对应度差,就是说社会上家庭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床位数,实际我们这些机构或者床位数是缺乏的。比如老人或者子女特别希望老人住在社区的小微型的介入式的养老机构,非常少,我到一些地方看到过,那些在社区里边的养老机构,都是人满为患,都是要排队。因为这些机构,一个是进家庭,老年人心理感受会好,二是子女照料也方便。

三是相对来讲收费也便宜,四是真要有什么事,机构来通知子女也方便。但是恰恰是这些社会需要的养老机构,我们现在是最缺的,因为老城区的规划布局已经都结束了。现在有一些民间的社会力量想方设法利用一些已有的房屋或者是废弃的厂房、或者是一些合并以后的别位列一、二名。于原来房屋结构的问题,由于原来房屋规划的问题,这种消防许可、消防合格证拿不到,所以也不允许他办,因为你没有消防合格证就没有养老许可证,没有养老许可证就不能办,这恰恰是最需要的。“十三五”期间,我们非常关注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二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我们现在想医养融合,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大力提倡的一个建议之一。

因为养老机构没有医疗的保障,老年人去就不踏实,特别是又比较偏僻、偏远的机构,没有一定条件的话得不到保障。所以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务院发的加强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意见中,也提到了我们“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各种办法、各种渠道,使养老机构能够和医疗卫生机构达到百分之百的结合或者是融合。这个如果要是真能够实现的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的方法。三是,我觉得现在建的养老机构,就是刚才说的,因为规划的缺陷,和老年人的需求没有对接,我们下一步将联合卫生、社保,一起加强对社区居家老年人的一些调查,包括身体状况的调查、经济状况的调查,比如说有些老年人的生理状况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我们应该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服务。四是,“十三五”期间我们还会再提高对老年人“三项”补贴政策的覆盖,就是建立经济困难高龄老人的高龄津贴、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我们觉得应该补需方,使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购买能力,再去入住养老机构,有的老年人不是说不需要,但是确实出不起,这方面问题也比较突出。从供给侧角度,就是从我们养老机构的结构比例角度来看,我们其实应该侧重发展社区居家中小型的养老机构,离社区近的养老机构,而不是倡导发展那些养老、养生园区,高大上,动辄上千张甚至几千张床位的机构,那些机构可能建起来的运营成本和想要收回的投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民间资本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规律,所以大量的建这些,其实可能很难收回来,也在所难免。我们要通过规划的引导,使这样的机构少一些,使那种中小型的机构多一些,从结构上进行调整,这可能也是一方面。对农村的敬老院,刚才也说了,我们是逐步要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中心,能不能和乡村的一些卫生院、医院共同的合作,提高他在医养方面的水平、能力,面向社会老人,这方面也会有效的来解决这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记者:农村养老问题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之前也有媒体报道说在农村的那些留守老人出现生活困难,甚至有一些受到侵害的现象,民政部针对这个问题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甄炳亮]确实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现在在我们公共的老年人的数据中,实际上农村老人占了一大半,而农村老人中现在又有大量的是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非常的困难,民政部“十二五”期间我们就开始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第一,就是我刚才说的,农村敬老院,发展成为农村老年人区域性的服务中心,扩大他的服务范围,面向社会老人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办法,我想“十三五”期间还会进一步的来加强,同时注重医养结合的投入。第二,我们原来在推广总结了邯郸的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在2015年我们也推广总结了山东东平县的农村的互助幸福院的建设,互助幸福院是农村的自治组织,利用农村已有的原来的学校、原来的大队的队部等等一些公有的资产,进行简单的改造,提供给老年人,进驻的绝大多数都是身体健康,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可能有个别的互助幸福院会有1—2个是做饭的,也是农村本地的人。在这个互助幸福院里边提供一些场所,由低龄老年人照顾一些高龄老年人,有的是集中居住,多数的可能是一些白天在这儿来活动,解决他的一些精神孤单的问题,解决其他的一些生活不便的问题。这种方式在广大的平原地区,非常好的解决了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比如中午吃饭,一日三餐的问题,日常照料的问题,和感觉特别孤单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财政上,从彩票公益金专门拿出30亿来支持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发展,资助了10万个互助幸福院,一个给3万元钱。我觉得这个“十三五”期间还会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其实农村也有一些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和慢性病等等的老人,我觉得这些家庭和这些老人是最痛苦的,也是最难解决的,原来我印象中,在辽宁曾经试点过一个做法,就是把农村的这些失能,或者长期生病、卧床的老人集中起来,因为不希望每一个村有一个嘛,这些人从村的角度来看数量少,但是从全县的角度来看,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这方面的老人护理中心,由民政、财政、卫生、人社等几个部门结合起来做,这样解决了一个人的照料问题,就解放了一家人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是这个需要投入,需要有一定的医护力量,因为确实是失能的、生病的老人。可能这些人的家庭相对来讲也比较困难,因为长期卧病在床,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他的作用我觉得非常大,这样的话把农村里最迫切需要关怀的、照顾的老人解决了,这些家庭可能就解放了。

第四,我们“十二五”期间也发了政策,希望能够城乡对接。因为城市养老机构比较缺乏,农村地域比较辽阔,能不能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城市给农村一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农村办一些养老机构和老人的休闲娱乐结合起来,这样农村也有收入,老人也有去处。同时,城市的养老机构也去支持一些农村的养老机构,结对子服务,这也是可以探索的。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向农村去,因为现在在农村,老年人潜在的需求大,但是盈利点低,农村老人经济条件有限,这方面能不能通过我刚才说的政府的三项补贴制度,使农村老年人有收入,这方面又有民间力量到农村去开办一些养老机构,将这些进行结合,我觉得也是可以探索,因为在农村办养老机构,毕竟土地各方面会相对便宜一点。第五,目前,我们已经在城市建立了大概有840多个面向社区居家老人和家庭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其实这些平台要扩大服务,以后也可以覆盖到所在区县农村的一些老年人,其实这些老年人也是一个大数据,蕴含着的需求量也非常多,我想也能够推进这些信息平台走向农村,为老年人来提供服务。当然我觉得这里边有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他的经济问题要解决好。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陈主任,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宁可在街上流浪乞讨,也不愿意去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请问民政部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陈日发]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临时遇困人员都愿意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目前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主要是两类人员:一是以乞讨方式谋生的职业乞讨人员;二是少数以流浪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员。对于职业乞讨人员,因其有相对固定的栖身之所和收入来源,不乞讨将影响其经济收入,所以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于以流浪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员,按现行法律规定,救助工作实行“自愿受助”的原则,在当事人明确拒绝接受救助的情况下,救助管理机构不能对其进行强制性救助,只能进行劝导,为其提供必要饮食、御寒物品和详细求助方式,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工作。今年入冬以来,各地已劝导救助街头露宿人员近9万人次。

针对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民政部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在全国部署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自2015年11月以来,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已救助各类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近50万人次,在提供临时食宿的基础上,还协助其顺利返乡,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二是会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专用车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流浪乞讨人员专用车票管理问题做出了规范。三是民政部于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服务。

四是派出四个督导小组,对8个省份困难群众过冬生活安排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其中就包含了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督查。

在近期大范围寒潮天气中,为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寒潮中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开展街头巡查工作,及时帮助、劝导在街头流浪乞讨的人员来站接受救助。一是扩大巡查频率和覆盖范围,将在建工地、城乡结合部等可能露宿区域纳入巡查范围,尽可能发现街面生活无着人员。二是增设临时救助点或临时庇寒场所,简化救助手续,方便生活无着遇困群众就近求助。三是开展部门联动救助,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组建联合救助巡逻队伍,确保街面流浪人员不因冻饿、疾病等原因发生意外。有的地方还成立由社工组成的专业劝导队伍,运用社工专业知识与救助对象沟通,劝导其接受救助。对确实不愿来站的,救助管理工作人员也会提供必要的方便面、御寒棉被等物品,最大可能保障其生活。

为进一步提高救助工作成效,民政部将继续指导各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创新救助方式,推动各地依托城乡社区设立开放式救助服务点,实施“开放式”救助,为生活无着遇困人员主动求助提供便利。二是发动社会力量,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动员志愿服务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劝导、引导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求助或提供应急救助。三是规范站内服务,通过完善站内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为来站求助人员提供人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救助服务。


来源:合携社工